<
    铁杆庄稼没有了,内务府没有了,很多本该旗人担任的官职,也早就不分满汉。

    所以不知不觉之间,旗人作为一个特权群体,已经消失了。

    随着苏曳说完之后,政事堂的所有大佬全部出列。

    “臣遵旨。”

    “奴才遵旨。”

    政事堂通过,军机处通过。

    三年之内,整个天下男人剪掉辫子,就成为了圣旨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这个朝廷的旨意,立刻引发了无比强烈的轰动。

    支持者很多很多,甚至不知道多少人听到旨意之后,迫不及待地剪掉了头上的辫子。

    当然或许很快就会内心惶恐,觉得自己太急切了,担心朝廷旨意会有反复。

    而反对者也有很多很多,很多人甚至破口大骂。

    这还是大清的天下吗?

    这不是颠覆了纲常吗?

    这留了几百年的辫子,猛然说要剪掉,毫无疑问会造成强大的心里不适。

    但是,剪辫子这件事情暂时没有强力执行,只是不断地宣传。

    而各级官员为了表示忠心,主动剪掉了辫子。

    而一个衙门内,只要有几个人剪掉了辫子,那么剩下的人你不剪都不行了。

    你什么意思?

    你是对皇父摄政王有意见吗?

    为了自己的官职和权势,也不得不剪了。

    所以这股风潮比想象中要快得多。

    而伴随着的还有税收政策的改革。

    所有的厘金局全部收为朝廷所有,并且交给中枢的银号操办。

    但是,也不是完全不给地方财政活路。

    把许多种商税分成两部分,大约六成多归中枢,四成左右归地方。

    而这个厘金局改革已经整整持续了两年多时间,为了推行这个政策,左宗棠、马新贻、李鸿章等人杀得人头滚滚,不知道把多少地方大族连根拔起。

    杀到后面,很多地方大族甚至内心在哀嚎。

    别杀了,别杀了,我们知道你们要干什么,赶紧改革吧,我们举双手支持,再杀下去真的扛不住了。

    但是朝廷中枢依旧什么话都不说。

    什么厘金局改革?

    这是地方腐败治理,这是科举贪腐案,这是田赋案。

    和厘金改革,地方改革有什么关系?

    继续查,继续杀。

    最终很多地方官员书生扛不住,主动上奏,请求进行厘金局改革。

    朝廷中枢对地方大族的清洗依旧再继续,但总算延缓了许多。

    这群人不是不恨,不是不愤怒。

    但更多的是害怕惶恐。

    至于造反?

    手头没几个兵,造反个屁。

    几十万军队全部掌握在苏曳手中。

    尤其三场大战的结束后,更是连一丁点的反对声音都没有了。

    当厘金局改革真正推行的时候,很多人甚至喜极而泣。

    终于……终于落地了啊。

    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吧?

    所谓的科举舞弊案,也终于该结束了吧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接下来漫长时间内,都会推行这两个政策。

    新政策也大概会等到这两个政策全部完成之后,再推行。

    因为现在工业,商业发展的速度极快。

    很多深层次的改革反而不着急了,这种快速发展能够掩盖许多问题。

    按照这样趋势,高速发展至少还能持续十几年时间。

    接下来,天下人就关注一件事情。

    摄政王的家人,何时从离开九江,返回京城。

    他们一日不回,就代表着一日不真正稳固。

    但是,苏曳却依旧没有让父母回京的意思。

    就在整个朝政有条不紊推进之时,从伦敦传来了噩耗。

    1873年,阿尔伯特亲王病逝。

    尽管比历史上多活了十二年,但这位亲王依旧没有长寿。

    收到这个消息后,巴厦礼和尤根嚎啕大哭。

    而苏曳则是在书房内,静静坐了一夜。

    不仅仅是个人情感,还有国家利益。

    这位亲王虽然没有执掌大权,但却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。

    伦敦敌视中国,反对两国关系的人,可是大有人在。

    但是因为巨大的利益,加上阿尔伯特亲王压着,所以两国关系的主流没有改变。

    哪怕是在越南的对法战争,哪怕是进攻日本,大英帝国表现得非常愤怒,甚至提出强烈抗议,但是也依旧没有改变外交主旨。

    而现在,阿尔伯特亲王离世之后,这种关系还能维持多久?

    维多利亚女王内心深处对中华是偏敌意的,这点苏曳始终知道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苏曳和嫡系官员进行关键性商议,内容只有一个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外交政策,何去何从?

    是继续保持对大英帝国友好政策,盟友关系?

    还是改变策略,转而和德意志帝国结盟。

    如今德意志帝国对于和中方结盟这一点是充满渴望的,尤其是俾斯麦首相,派遣了一波又一波密使,想要和中国缔结长久的盟约。

    而且是正式的,公开的盟约。

    在这一点上,大英帝国都对中方没有慷慨过。

    两国虽然是事实上的盟友,但没有公开盟约。

    而德意志帝国却无比希望和中方结盟,未来瓜分整个世界。

    甚至俾斯麦的战略方阵都很清楚,两国先联手灭掉沙俄,瓜分沙俄。

    接着,德意志争夺欧洲霸权。

    中国争夺亚洲霸权,将整个东南亚全部纳入势力范围。

    关于这一点,苏曳是慎重慎重又慎重。

    关键是朝廷很多嫡系,也抱有这样的想法。

    尤其打赢了这三场战争之后,扩张之心难以压制,几乎和德意志一拍即合。

    但苏曳深深知道,一旦走上这条路,那就是不归路。

    对于这个巨大的国家而言,军国主义能不能走得通?

    其实是未知数。

    有些国家走不通,不代表我们走不通。

    但是……苏曳有点不想走。

    他是想要霸权,他是想要称霸亚洲。

    但是……他不想那么急。

    而且他想要比较彻底的解决国内的很多问题,让整个国家从内到外的强大,并且在他离开世界之后,也能凭借这个强大的内核走的很远。

    而一旦走向军国主义,那么很多问题非但不能解决,而且还会被压制,被掩饰。

    而且和德意志结盟,未必符合中国的利益。

    更何况一个霸权主义的德意志就比霸权主义的大英帝国更好吗?

    不见得的。

    而且改变立场,本身也就代表着巨大的利益。

    中英半结盟的关系,还有巨大的利益挖掘。

    一定要尽量榨取干净。